【明达榜样】集团(局)明达工匠事迹展播——朱常侠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8-10 08:00
三十八年,他的身影踏遍大半个中国,无论是“地球之耳”的罗布泊,还是遥远的察尔汗钾肥厂,他都留下自己的汗水,他的技术、经验和职业信念几乎铺满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他把敬业、精益、专注、传承和创新发挥到极致,他时刻雕琢着自己的产品,他用爱与执着诉说着职业生涯的过往与自豪。“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到红军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是这句话一直在激励着我,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这句话,朱常侠时常挂在嘴边。
朱常侠,现任明达海洋公司副总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江苏海洋大学,正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北京市评标专家库、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库等多个专家库专家。参加了国家“六五”-“十三五”期间化学矿山(磷矿、硫铁矿、钾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及市政、房建项目建设,参加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及2022年冬奥会部分项目勘察及施工项目建设,参加了“两新一重”、“一带一路”“美丽地球建设”等基础类项目施工。曾在国家级或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篇,曾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一项,全国化工行业优秀勘察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实用新型技术专利7项。
在这些响亮名头的背后,是年轻职工心里亲切的长者,是同事眼中不辞辛苦的“拼命三郎”,是同行里公认的专家,更是长达38年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朱常侠充分展示着中化明达人的风采,从事工作以来,他始终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本职岗位上书写着精彩的篇章。
“六五”至“八五”期间,在化学矿山规划设计院地质室工作的朱常侠踏实肯学,经常跟着前辈加班加点学习到深夜,“既然干了,那就要干好”,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练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不久后,正赶上化学矿山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期,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朱常侠毅然投身于化学矿山建设工作,从湖北大峪口磷矿、湖北黄麦岭磷矿到贵州瓫福磷矿等国家"七五"重点矿肥结合工程,处处都留下了朱常侠奋斗的身影。石灰石矿详勘报告审查、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年轻的朱常侠大胆创新,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注意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推动了单位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寻找与提炼项目内的技术创新点,增加项目的技术内涵,争创精品工程,提高整个项目技术质量水平。这一时期的朱常侠用青春和汗水诠释工匠精神。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已经陆续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的朱常侠回忆起在新疆罗布泊进行钾盐盐田选址及盐田详细勘察工作时,依然记忆犹新,“6月份中午温度高达65℃,生活十分艰苦,8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每天每个帐篷配22公分水壶1壶,回去的时候就跟‘野人’一样,用过的凉席子能敲下半斤汗盐,陪伴大家的也只有随车带进来的苍蝇和一只迷失的狐狸。”作为单位里第一批进入罗布泊“无人区”的人,作为罗布泊项目和青海省钾肥扩建盐田工程项目的野外技术负责人,先后在盐田建设中解决了重大技术问题,总结出独特的渗水试验操作工艺和方法,在实践创新中,逐渐具备了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难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里艰苦的工作只是他生活的一个缩影,他在祖国各地留下了他奋斗的身影,辽宁省辽河特大桥、湖南省浏阳市天马大桥、连霍高速、盘锦高速、内蒙集通线铁路、邯黄线铁路、津保线铁路、林东铁路······朱常侠一刻不停地投入我国高速公路及高铁工程建设,认真钻研和学习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紧跟学科前沿理论脉搏,并在实际应用实践中大胆创新,能正确把握本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制定出一系列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的管理规定与实施细则,注重自身技术积累与核心技术开发提高,在传授技艺、传播理念、传承精神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成为本行业技术带头人。
2008年汶川遭遇里氏8级特大地震,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的伟大力量深深震撼了44岁的朱常侠,他主动投身地质灾害治理与修复领域,决定为改善同胞们的生活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时期,他在四川先后主持了多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经同行专家鉴定均达到国内领先。“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势在必行。这一时期,朱常侠先后转战北京、四川、云南、西藏等多地,为当地地质灾害治理和地质环境恢复作出重要贡献。在高铁晋城东站附近废弃采石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时,他大胆采用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针对工程扰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问题,采用挂网加筋植被基材型混凝土,将传统硬性加固措施与现有生态修复技术有机结合,既达到了工程防护要求,又实现了工程创面的生态结构与功能的重建,开启了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研究的新领域。
长期“扎根”在项目一线工作,朱常侠对于每个项目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失去了陪伴家人的宝贵时光,“对我的家人们,我充满愧疚,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告诉我的家人们:这就是我奋斗的成果。”虽然心怀愧疚,却依然坚定,谈及自己所做的工作,他充满自豪“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小很小,但是如果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件事做好,我们每年因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能少一些,就能有更多的家庭可以过安稳的日子”,这一时期的朱常侠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劳动者:“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从踏上岗位的那一刻起,朱常侠对工作的严谨态度没有变过,对精益求精的追求没有变过,他把大量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自己的工作,做应做之事,尽应尽之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一个匠人的情怀精耕细作,书写着无悔人生。